“飯”不夠“湯”來湊
上市公司資金被大股東或關聯方占用,是股市一個“老大難”問題。大股東還不上錢怎么辦?有的公司想到了“用無形資產搞置換”這個“障眼法”。
A公司就是一個典型,其大股東某集團及關聯方曾因大肆占用公司巨額資金,遭到中國證監會處罰。最近,大股東方面決定,用17枚冠以該集團名號的系列商標所有權抵償債務62320萬元。值得注意的是,早在1999年4月,A公司就與大股東簽訂了合同,約定公司可在2009年4月前,無償使用相關商標。B公司也剛剛公告,稱公司擬以對大股東的10110.53萬元的債權、對大股東下屬企業某洗衣機公司的30918.49萬元債權,置換大股東擁有的一塊土地的使用權及洗衣機公司房產及附屬設施,同時被置換出去的還有B公司的4億多元應收賬款。據了解,為清償占用上市公司的資金,該大股東去年已用商標和部分土地使用權抵償了部分欠款。
“欠債還錢”是古往今來的規矩,可上述例子中,拿走的是“真金白銀”,還回的卻是商標、土地使用權等一堆難以精確掂出“份量”的資產,這多少有些“飯不夠湯來湊”的味道。投資者不禁要問,錢都被占用到哪兒去了?置入的資產是上市公司需要的嗎?是不是真值那么多錢?A公司已與大股東簽訂了長達十年的商標無償使用合同,如今卻要斥巨資,去收購這些五年多以后才需要考慮成本的商標,是否有些過于“深謀遠慮”了?盡管6億多元的商標款已對上述無償使用情況作了考慮,但在五年后,由于行業競爭激烈,這些商標是否仍具有今天的評估價值,也未可知。“血液”已被抽干、徘徊在虧損邊緣的B公司,能不能消化掉這么多無形資產帶來的折舊、開發等問題,就令人憂慮了。
兌現收益有絕招
C公司公告,該公司擬將位于深圳的一項房產轉讓給第二大股東,以經評估的價值4837.87萬元作為轉讓價。據介紹,該房產原系公司去年以下屬酒廠全部資產從關聯方置換而來,一直處在建設中,至今未予交付,當時評估價僅為4030萬元。此次轉手,公司認為“不構成關聯交易”,據此,公司可望確認約800萬元左右的收益。
對于前三季度嚴重虧損的C公司來說,如此“先置換后轉讓”,看來是走了一步“高棋”,可能收到“立竿見影”之效。眾所周知,對于曾經出現的利用資產置換獲取巨額收益的情況,《企業會計準則-非貨幣性交易》中作了規范,即無論所置換資產的價值如何,只有在企業收到資產置換的“補價”時,才有可能產生收益,且收益最多不會超過“補價”的數量。這就是說,上市公司以壞資產置換好資產,好資產給上市公司帶來的增值不能直接體現為收益。C公司去年置換進房產時未帶來收益,但一年多后經評估增值,此時再行轉讓,收益變得“名正言順”。顯然,置換為實現跨年度收益埋下了“伏筆”,但這種盈利方式本身仍然值得深思。同時,轉讓給二股東算不算關聯交易還要打個問號,如果是關聯交易,C公司仍將面臨“竹籃打水一場空”的結局。
黃鼠狼給雞拜年
*ST長控的遭遇可能會讓那些急盼重組解困的上市公司警醒。公司日前公告,法院已對*ST長控的惡意重組者-四川泰港及劉邦成、湯建海等涉嫌犯合同詐騙罪一案作出終審裁定,判處相關人員年限不等的有期徒刑并處罰金。而*ST長控的重組惡夢,就始于泰港對公司當初不懷好意的資產置換。
有關資料顯示,在拿下*ST長控的控股權后,劉邦成等先是通過廉價圈地并高價評估的方式,虛增重組方資產。比如,將買價僅為數百萬元的土地評估為4300萬元,將買價僅為32萬元的另一塊土地評估成了2.94億元。然后,泰港對上市公司“大獻殷勤”,除贈與“價值巨大”的公司股權外,還將含有“高額土地價值”的大香格里拉公司54.67%股份予*ST長控的1.626億元不良資產進行了置換。一連串虛假重組,似乎讓人看到了泰港搞好*ST長控的決心。
但現在看來,置換和贈予不過是“黃鼠狼給雞拜年-沒安好心”。“胡蘿卜”剛給完,泰港及劉邦成就瘋狂地讓*ST長控為其關聯公司提供貸款擔保,活生生將*ST長控拖下了擔保旋渦。
種種類似置換,不僅沒有改善上市公司的基本面,而且還將其推到了不利甚至危險的境地,對投資者也是一種糊弄。深層次來看,這與一些重組方或上市公司法規意識淡薄,沒有樹立投資者權益保護意識有關。對置換行為的規范不是一蹴而就的,面對手法日益詭秘多變的置換式重組,監管部門和投資者都應更多一份警惕。(中證網)
相關熱詞: 資產置換